永远的芜湖县和平中学

致校友

——纪念我们消失的母校

一切还得从57年前的5月7日说起。

1966年5月7日,毛泽东主席看了军委总后勤部《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》后,给当时的国防部长林彪写了一封信(后称为“五七指示”)。这是毛泽东在“文革”初期发表的影响较深远的“最高指示”之一。

在这个指示中,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“一个大学校”,“学政治、学军事、学文化,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。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,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……”毛泽东在指示中还指出:“学生也是这样,以学为主,兼学别样,即不但学文,也要学工、学农、学军,也要批判资产阶级。学制要缩短,教育要革命,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。”

在“五七指示”下,全国各地普遍开办了“五七干校”,把原党政机关的绝大部分干部,大专院校的教职员工,送去劳动、学习,走五七道路,成为“文化大革命”中的办学方针。“五七中学”是“五七干校”的外延,原则上要求每个公社兴办一所“五七中学”。谁行动迅速,率先上马,谁就走在教育革命的前列。

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,全国各地的五七学校如雨后春笋,蓬勃发展。时,宣城县寒亭区和平公社也就办起了自己的“五七中学”。

根据政府网站资料,和平中学前身是1968年创建的和平小学,正式创建于1970年2月。此处信息笔者生疑,和平小学创建年代应更为久远,强有力的证明信息在政府网站“档案开放目录”,点击https://www.wanzhi.gov.cn/whxq/dqgk/fzwhx/dakfml/12067987.html,档号072-2-1964-Y-31-0011,文件日期19641028,文件标题“和平小学辅导员工作汇报”,1964年就已经存在和平小学。自1956年1月六和乡、圩山乡合并成和平乡(当时另有,永官乡、沿合乡合并成大兴乡。小乡并大乡。60年代、70年代之后的和平公社、芜湖县和平乡管辖范围包括了原和平、大兴乡区域),1958年9月,和平乡、大兴乡和双圩乡(双圩是西河的罗公圩、沈公圩区域)、西河镇一起并入寒亭人民公社,到1961年5月,寒亭公社划出一部分成立和平公社、西河公社,隶属于宣城县寒亭区。和平小学创建日期当在1960年上下。政府网站提到的1968年的和平小学,除非是从别处移到吴村畔,这有很大的可能性。

且不深入研究和平小学创建时间问题。毋庸置疑的一点是,1966年“五七指示”后,到1968年,和平公社的“五七中学”绝对已经在筹建阶段。笔者也注意到本县(芜湖县/湾沚区)很多初中大都在1968年、1969年、1970年创建。

1970年2月,和平中学正式创建,坐落于吴村畔吴氏祠堂,初始校名“和平公社五七中学”。首届学生数36人,一个班。时,和平中学、和平小学同一校址,同一排房屋,一在东、一在西。

1971年1月,划宣城县“八社二镇”和平、红杨、西河、新丰、花桥、赵桥、黄池(1998年黄池改设横岗)、三元8个公社及湾沚、西河两个镇,属芜湖县。学校从宣城县划至芜湖县管辖,并改名为“芜湖县和平中学”。

1976年10月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“五七干校”宣布解散。和平公社五七中学改名为和平中学时间段当在1977-1979年初。

1979年-1980年,在吴村畔北面,老窊园处,也就是现如今校址,经各大队派来的民工和老师发动、带领学生,起早摸黑,日夜奔波在建校的路上,历时一年有余,1980年底新学校投入使用。需要强调的是,期间的校友们一边上学,间歇、放学之时,搬石挑土,为学校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1984年4月,和平公社改为和平乡。学校全称,芜湖县和平乡初级中学,简称仍为“芜湖县和平中学”。八十年代是和平中学的辉煌时期,学校中考最好成绩曾排名全县第二,不少外乡外地学生慕名前来求学,一个年级5个班,且班级学生数众多。

1989年,操场边的三层办公楼动工建设,次年建成并投入使用。

1998年3月,四层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。此后二十余年,一届届和平中学的学子们在这栋教学楼里学习,相信大家有着深刻的记忆。

2003年12月9日,芜湖县区域调整撤乡并镇,红杨镇、和平乡、西河镇合并为新的红杨镇,自此,再无“芜湖县和平乡”。学校全称,芜湖县红杨镇和平初级中学,简称仍为“芜湖县和平中学”。

2007年,新建三层的教学楼一幢,供和平小学教学点使用。2011年,将和平小学教学点划归和平中心学校(中心小学)管理,学生仍在和平中学校园内。此后数年,学校还新建有二层的实验楼、三层的少年宫各一座,学校办学环境大变样。

2020年7月6日,国务院批复同意安徽省撤销芜湖县,设立芜湖市湾沚区,9月21日芜湖市湾沚区挂牌。

2020年9月开学,原芜湖县和平中心学校、芜湖县和平中学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芜湖县和平学校。9月21日县区划改革后,暂用名湾沚区和平学校。

2021年3月31日,根据湾沚区委机构编委会办公室文件 湾编办[2021]9号文件,全区教育系统单位名称变更,芜湖县和平学校改名为芜湖市和平学校。

2023年8月,流传了半年的撤销学校消息坐实,据说8月初区教育局进行了民意征集,无处查证,一直到8月17日、18日,突然得到消息要撤销学校了。第一时间,和平的学子们得到消息,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回到学校,笔者跟大家一样也去了母校,失落、遗憾、痛苦。从此,再无,芜湖县和平中学了……

乡村学校是农村教育的基础,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。然而,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,我国乡村学校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撤并,平均每天消失50所学校!据教育部网站《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信息,2022年,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.16万所,其中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.91万所,招生1701.39万人;全国共有初中5.25万所,初中阶段招生1731.38万人。2000年,全国共有小学55.36万所,招生1946.47万人。全国初中学校6.39万所,招生2295.57万人。这二十余年间,消失的学校大多是乡村学校,特别是小学。

另据《中国乡村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前景调研报告(2022-2029年)》,中国乡村初中及小学学校数量逐年下降。2013-2019年,我国乡村学校数量由159193所下降至104217所,乡村学校班级数量由133.2万个下降至112万个。其中,乡村小学学校数量由14万所减少至8.9万所,乡村初中学校数量由1.9万所减少至1.4万所。这些数字还是截止2019年的信息,即使仅计算这六年间,平均每天也消失25所乡村学校!

实际上,早在2001年就正式开始了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“教育改革”——“撤点并校”,具体说来,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,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。曾经“村村有小学,乡乡有初中”举全民之力而一度实现的教育目标,拿原和平乡来说,上个世纪后期各大队(后来称之为行政村),月湾、香河、先进、和平、兴塘(宝兴、盆塘合并成)、三胜(三合、胜利合并成)、万福、周桥都曾经有各自的小学,到本世纪初仅存4所,再到一所,后并入唯一的初中成九年一贯制学校,现如今连仅存的一所学校也已不复存在。

究其根源,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。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深远影响。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初,则是生育高峰期,但从1982年9月“计划生育”被定为基本国策,12月写入宪法开始,到后来的“90后”、“00后”,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持续减少。二是,城镇化进程的加快,产业结构和人口向城市集中,造成人口变动、外流。这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有密切关系。第三,乡村学校撤并还与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有关。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,很多人认为乡村是落后、闭塞、贫穷的代名词,乡村教育是低质、低效、低水平的教育。相比之下,城市是先进、开放、富裕的象征,城市教育是高质、高效、高水平的教育。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了政府、家长和孩子对乡村教育的态度和选择。近年来,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,稍有条件的乡村家庭大多在湾沚县城、芜湖市区甚至外市、外省买了房(其中一部分则是第二点的原因,人口向城镇、城市转移了,随迁子女不断增加)。学龄人口从乡村不断向城市集聚,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,乡村学校生源急剧下降。

随着乡村“撤点并校”、城镇发展,城区学校规模越来越大,三五千学生的学校屡见不鲜。单单湾沚城南区域,从2012年8月的一所南湖学校,到2018年8月建成沚津学校,再到2022年8月,建成南湖学校罗福湖校区,现如今丰山学校也在有序推进中,很快动工建设。城镇学校、班级不够用,农村学校却没了生源,“乡村空、城镇挤”,已然陷入怪圈。

似乎撤并农村学校,的确有他的好处。通过缩减学校和教师编制可以明显减少教育财政支出,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,可以提高规模效益,这也能理解。但“撤点并校”也带来了一些问题。首先农村孩子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更远了,笔者对比了各行政村在我和中被撤销后、去新学校的距离如下:

周桥村:去和平学校距离7.2km,去红杨中学10.7km,增加3.5km
万福村:去和平学校距离4.8km,去红杨中学8.3km,增加3.5km
和平村:去和平学校距离1.5km,去红杨中学5km,增加3.5km
兴塘村:去和平学校距离2.8km,去红杨中学7.9km,增加5.1km;去西河学校骑行6.7km,如果有校车驾行8.5km(大路),分别增加3.9km/5.7km
三胜村:去和平学校距离5.2km,去红杨中学10km,增加4.8km;去西河学校7.4km,增加2.2km
香河村:去和平学校骑行3.2km,驾车5km。去红杨中学6km,分别增加2.8km/1km
原先进村(现已并入红杨镇六桥村):假设以六保新村小区为起点,去和平学校距离3.4km,去红杨中学3.4km,距离无差异
月湾村:距红杨更近,学生先前应当就选择了去红杨中学/小学就读。

以上都假设以各行政村村委会为出发点,进行的距离对比,底下的自然村去新学校,肯定会有增加更多距离的。周桥村、万福村、和平村去红杨中学距离增加3.5km,三个行政村都在湾西路沿线,校车从周桥出发顺路。兴塘村、三胜村实际上距离西河学校更近些,但根据安排,原和平学生去红杨就读,增加距离就在5km上下。即使学生自己选择去西河就读,有没有校车去西河也是个问题,即使西河那边有安排校车,接送学生怎么兼顾这两个一南一北方向的学生,肯定有一个方向的学生会晚点到家。香河村学生受影响较小,原来的先进村学生不受影响。这还都是理想状况下的计算,因为校车班线并不会那么多,会有绕路情况。总的来说,上学距离变远了,低年龄段的小学生会面临更多的问题。笔者也对湾沚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各镇学校分布进行了统计:

红杨镇:红杨中学、红杨小学、和平学校(被撤销)、西河学校
陶辛镇:陶辛中学、陶辛小学、十连小学、保沙学校
六郎镇:六郎中学、六郎小学、咸保小学、易太学校、周皋学校
花桥镇:横岗中学、横岗小学、花桥学校
湾沚镇:赵桥小学、三元小学、湾沚一小、湾沚二小、东湖学校、湾沚实验学校、南湖学校、南湖学校罗福湖校区、沚津学校、新芜学校、光华学校(私立)

通过分析地理区位,我和中距离红杨、西河学校的距离,其实并不算近。陶辛镇的十连小学,距离陶辛小学、保沙学校相比之下则近多了。六郎镇下的学校较多,部分学校之间也不是太远,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六郎镇、花桥镇的学生的确很多,特别是六郎镇的学生远多于我红杨镇,在笔者看来,可能还是近些年湾沚城南的大发展,红杨镇的家庭在城南买房的较多,农村上学儿童数量大幅减少。目前我红杨镇仅剩余红杨中学、西河学校两所初中,小学也仅存两所,数量实在太少了。

在“撤点并校”后,上学成本也会增加,校车费用肯定比以前高,多出来的路程,也增加了道路安全风险。最重要的一点,现如今在乡村学校就读的孩子大多家庭经济条件并不佳,且多数是留守儿童,亟需更多的关爱。上学距离远了、上学成本增加,对于一些脆弱的家庭来说,雪上加霜。同时,乡村学校的离去也蚕食了乡村文化的根基。读书声、课间嬉戏,构成乡民记忆中乡村教育的印象。学校是乡村文化生存的土壤,撤校等于割断传承的纽带。长远来看,淡化了学生对家庭、家乡的认同。因为乡村学校不仅是提供知识技能的场所,也是传播乡土文化、培养乡情乡愁、塑造乡土精神的场所。此外,若干年之后,是不是大多数人连家乡话也不会说了,对此笔者深感忧虑。这不是杞人忧天,原本我“和平话”作为宣州吴语铜泾小片的一支,近些年皖南说宣州吴语的土著都已经越来越少,更不用提我们这一小支了。

一切的一切我们都懂,我们也绝非对教育主管部门不理解、要求苛刻。我曾看到三元小学百花教学点的存在,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,也曾看到三胜小学教学点存在了几年,归和平中心学校管理,这些都是教育主管部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明智决定。但现如今,我和平中学的突然撤销决定之前,是否郑重倾听了广大乡民的心声?诚然,现在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,一个班级十几个学生,但仍需坚持以人为本,因地制宜,对乡民需求多一份倾听,对孩子成长多一份关爱,对乡土文化多一份尊重。窃以为,我和中还能再坚持5年招生,因为过去的十几年出生人口数还是很多(2022年出生人口数则不足一千万),可以坚持到2028年,到那时,适龄入学儿童人数将大幅减少、城市发展到新的高度,农村小学招生将难以为继。今年哪怕取消了我校初中部,小学不应当一并撤销,这是一刀切的做法,也断了我和平“文脉”。低龄儿童上学更为不便,更不用提1-8年级学生去红杨、西河甚至转到湾沚,要适应新的环境。而城区学校,一年比一年拥挤,每每看到城区学校门口道路一到下雨天愈发的拥堵,感慨万千。

嗟乎!悠悠我之和中,自建校之肇始,一路筚路蓝缕、栉风沐雨拼搏,立德树人无数,历尽五十余载,不想突遭变故,吾辈肝肠寸断!

乡村学校的未来已经可以预见了。这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历史大趋势。但乡村呢?说好了要振兴乡村,随着乡村的大量资源流向城市,乡村该如何实现振兴?乡村的未来到底会走向何方,不得而知……

相信每个人,对于自己学习多年的母校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怀。步入社会后,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时常会蹂躏我们的躯体、心智。某一天我们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,定能慰藉眼前的窘迫、修复心灵的创伤。遥想当年在母校学习的点点滴滴,不管你是在“红房子”里学习过的,还是在四层教学楼度过三年时光的校友(近几年、极少数的学生则是在三层教学楼学习,四层教学楼让给了小学部),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求学时光、母校的风景,那应当是一种奇妙的享受吧。但某一天,你突然得到消息母校被撤销了,失落感油然而生,内心久久不能平静。2023年9月1日开学之际,落下了帷幕,尘埃落定……

笔者曾无数次梦见自己的学校,学校的角角落落,跃然脑海。教室里、操场上、小卖部、食堂、池塘边……可能我们依稀还记得每年9月1日开学,定要去拔草,也能记得那一片片凌空飘落的梧桐树叶(1998年之后入学的学生很遗憾看不到,但校园新的风景依旧美丽),所以笔者每每看到城市梧桐大道的树影,倍感亲切。

很遗憾,这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了,再也不会有琅琅读书声。震惊、伤心之余,总觉得要做点什么,不能就这样让我和平中学消失的无痕无迹,于是就有了建设这个网站的念头,是为纪念、是为交流。笔者竭尽所能搜集资料,但内心也是诚惶诚恐。校史部分虽呈现个大概,但更详尽的资料需要更多校友、老师们共同努力完善,笔者不敢擅自在校史专页添加内容,所以才在此文中第一部分书写,如有错误,请各位校友不吝赐教、指正,让我们共同完善校史!

关于名单部分,五十余年的全体教师、职工名单也已搜集的差不多了,但需要校准、亦或补遗,再审定,会尽快发布出来。学生名单部分,我给自己挖了一个坑。传统上,连大学都基本上按届数列出学生名单,我却按照学年,一是考虑到2022-2023学年,七年级(初一)、八年级(初二)学生还未毕业,二是近些年每学年甚至每学期都有个别学生离开去城镇上学,倘若按照届数也就是毕业年份来,会有中途转学的学生不能完整地呈现,可能诸君会建议采用备注,这是个方法。前些年也有极个别学生中途从别校转来,只按届数写的话,会让人误以为初一、初二也在。即使不是本世纪这二十余年,上世纪那么多年,转学来转学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。可能笔者太追求完美,搜集这么多年的学生名单,毫无疑问这是个浩大的工程,甚至都不能完成,但我相信,只要全体和中校友一齐努力,竭尽全力而为,定能做好这个事。关于学生名单进展,目前基本上完成了2012-2023年以及2012之前中间若干年几届的名单。为什么这么慢,因为目前笔者几乎靠一人之力在做这个事,本文发布后,定会有更多的校友加入进来。还有,即使我找到了校友的毕业照,但是很遗憾,我们和平中学的传统,毕业照上就是没写姓名,只能靠各届各班记忆力好的同学去完善。学校那边,还有多少资料能找到、提供,有诸多不确定性,因为以前83年、96年、99年几次发大水破圩,学校被淹了数次,大家也都知道。以前的时代没有电脑,相关资料丢失的很多。可能部分老师家里还有一些老资料能找到。在各种困难面前,笔者也已有所预见,所以在学生名单页做了一个信息收集表单,请各位校友踊跃、积极留言联系我,想想倘若我们如能完成这一浩大工程,该是做了一件大事吧!

也可能有人怀疑做了校友名单有什么用,学校都已经不存在了,即使整理了出来,到底能作甚?那我还真无言以对,那只能说明,你我不是一路校友。本网站,是为纪念,不能让我和中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、无痕无迹了,大学里都有整理校友名单的惯例。还有,整理了校友名单出来,我这边只有姓名,但各届各班校友,在整理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找到多年未见的老同学,届时同学把酒言欢,岂不乐哉?本网站交流部分,目前想法是一边找寻学生名单,一边发文交流。找到了学生名单,大家找回老同学,甚至不同届的也能互相交流、帮助,对各位校友来说,有益无害。博文部分,笔者想法是,广泛征集各位校友回忆性文章为主,写出跟和中的故事,忆往昔青葱岁月、同学少年,看今朝英姿壮年、意气风发,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吧!此刻,笔者写下这篇拙文,是为抛砖引玉,希望收到校友们的投稿!大和中的老照片,诸君若有,也可一并发来邮箱,我会发上网站展示,毕竟不同时期的学校很多人还是没看到过的,倘若校友只有老照片没有电子照,我可以协助扫描。其他方面,校友可在网站联系页留言,系统会自动推送到我这边邮箱,届时我会根据所留信息联系校友。

关于校史部分,还有一些想法跟诸君探讨。既然是校史,倘若正正规规地写出来,定是厚厚一本。但农村学校有农村学校的难处,不像芜湖县一中那样,著书出版,何况资料有限。但我校校史也不能马虎了事。上面第一部分写的比较粗糙,囿于资料所限,顶多算是简明版的历史沿革。再次希望广大校友、老师们一齐努力去完善。

1970年创校前后的历程、七八十年代教室情况、五七学校改名和平中学到底是哪一年(已确认是1971年改名为“芜湖县和平中学”)、现校址学校建设时候相关点点滴滴以及老教室校舍情况、操场边老办公楼哪年建成又是哪年拆除(已确认是1990年建成)、教职工宿舍建设及拆除时间节点、食堂经历几建几拆,甚至塑胶跑道、新篮球场的建设,红房子、新教学楼、实验楼、少年宫情况,90年代校办厂经历等等,这些方面都可以去发掘。还有学校所获荣誉、校友捐助捐赠情况、优秀校友介绍,附录教职工、学生名单、历任校长一览表。同时各方面注重图文并茂展示。倘若这些信息能整理出来,校史也基本完成的差不多了吧!

关于学校领导信息,整理如下,先睹为快!但是,各任校长任职时间段、副校长、教导主任等信息,笔者就无法提供了。

创始人:许云耀
首任校长:童克涛
第二任校长:汤良禄
第三任校长:徐善民
第四任校长:朱开洲
第五任校长:肖走亭
第六任校长:汤家海
第七任校长:花玉金
第八任校长:包礼文
第九任校长:程太璋
第十任校长:吴成林
第十一任校长:丁能斌
第十二任校长:周德胜

各位校友,你们上初中时候的校长是哪一位呢?还有你们的班主任又是哪位老师呢?

最后,需要说明下,笔者目前是以和平中学校史、名单为重点,2020年和平中心小学并入了初中成九年一贯制学校,笔者非常抱歉对小学之前的历史了解较少,这几年的教师名单可以参考翟强老师的网站http://www.zhaiqiang.com/(手机浏览器打开可能会有问题,电脑打开一切正常),上面详细记录了各学期教师名单。笔者深知既然是九年一贯制学校,就不应当排除2020-2023这三年的历史,笔者从来也不会排斥,只是小学部分的工作届时如能由小学老师整理更为合适。笔者也不是初中老师,但对初中部分历史了解到的更多。

母校不仅是我们求学的地方,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处里程碑,相当于“第二个家”。现在突然间“家”没有了,根也就断了,那是何种的心情?二十年前,我们没有了“乡”,二十年后我们没有了“学校”。笔者也并非固执、狭隘地认为,我们只对家乡惦念,并非排斥拥抱红杨镇、湾沚区,近些年红杨镇结合本镇实际情况,也在发展的越来越好,湾沚区也在发展的越来越好。但家乡永远是我们的根之所在,就不应当忘记,母校更不能忘记。

已经毕业了的三万校友们,如果以后再想去看看母校,就不一定有机会了。学校会不会拆,如果不会拆,会不会像之前被撤销的小学一样出租出去?2020年9月和平中心学校(中心小学)并入和平中学后,次年4月中心小学就被出租走了。如果出租,不知道会被作为何种用途使用。即使以后再去母校,届时样子肯定大变样吧!

想想我们美丽的校园即将一去不复返,惆怅之余,写下了以上文字。

母校消失了,但那个校名、那片土地将永驻心间!

参考资料:

  1. “五七指示”全文:https://jiliuwang.net/archives/91549
  2. 红杨镇政府对和平学校的简介:https://www.wanzhi.gov.cn/openness/grassroots/6604621/29488271.html
  3. 区教育局对芜湖市和平学校的介绍:https://www.wanzhi.gov.cn/openness/public/6604271/36352361.html 此链接截止9.16已无法打开,9月初还可以,笔者有备份网页。
  4. 《芜湖县志(1990-2003)》,2009年7月出版
  5. 《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:http://www.moe.gov.cn/jyb_sjzl/sjzl_fztjgb/202307/t20230705_1067278.html
  6. 百度百科“撤点并校”: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6%92%A4%E7%82%B9%E5%B9%B6%E6%A0%A1/3616156
  7. 知乎一文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54269591
  8. 参考了高德地图、百度地图、谷歌地图、腾讯地图等各大地图,各大搜索引擎,不限于此。

《 “致校友” 》 有 22 条评论

  1. 和平中学名称不是1977年至1979年时间段改的,应该在开办中学时就叫和平中学,可能与五七干校没有多少联系。但我也没有抽时间去考证,建议找一下健在的许云跃等老师或和平公社的领导,比如胡荣金书记

    • 非常感谢校友提点、关心母校。是的,“五七中学”跟“五七干校”截然不同。据同时代网友回忆称“五七中学”是“五七干校”的外延,原则上要求每个公社兴办一所“五七中学”。出处http://epaper.routeryun.com/Article/index/aid/3235425.html 笔者查找相关资料,“五七中学“诞生的历史背景的确从“五七指示”开始。
      关于学校名称,据首届校友亲口讲述,当时学校叫做“五七中学”,首届学生数36人(1970级)。询问学校具体名称,言之“和平公社五七中学”,因1970年“和平公社”已存在数年,家乡人可能就简称“和平中学”习惯了。我们家乡这所学校就是千千万万所“五七中学”里的一所。笔者也非常感兴趣缩略的“和平中学”名称到底哪年开始使用的,结合网络信息、时代背景,推测文革结束后就不再使用“五七中学”名称,所以言之1977-1979年初时间段改名的。但也不排除,即使文革没结束,我校就不再使用“五七”的冠名,但创校伊始,学校的确是叫做“和平公社五七中学”。欢迎校友考证以完善校史。是的,幸得我校创始人许老健在,等笔者方便时前去求证细节。
      但,正如文中所说,有些事情,笔者可能不是“最佳人选”,本文旨在抛砖引玉,期盼更多校友加入进来,做好我辈该做的事,不能就这样让母校消失的无影无踪、无痕无迹了。以上。

      • 你说的有道理也有依据。我理解公社办五七中学是落实五七指示的全国的行动,在农村主要是突出学文化与农业相结合,这样全国各地公社一级办起来了五七中学。由于当时绝大部分地区公社都没有中学校,这样各地趁这股东风办起来了中学,招收小学毕业的学生,冠以五七中学。实际上五七中学就是一种提法而已,在一个公社,公社五七中学就是公社中学。(可能开始向上报告办中学或上级批准时名称是五七中学。当然有条件的公社还办农中,比如西河公社。)随着中学生源越来越多,客观上促使公社必须要办中学,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就学需求,这样公社中学代替了五七中学,(不可能另办公社中学的)慢慢的五七中学就没人提了。至于是不是要进行改名,或打报告要求上级改名,我理解应该没有。和平中学可能是以五七中学名义办的,但很快就使用公社中学的名称了。我是78届毕业生,当时我们学校组织春游校旗就是芜湖县和平中学,1976年学校到湾沚参观阶级斗争展览馆校旗就是芜湖县和平中学。至于是不是履行改名程序,建议还是找知情人了解一下

        • 我十分欣赏校友的探究精神,您是我的前辈,给我普及了一些知识点、背景。因晚生并未经历那个年代,写作本文之前虽查找了多方资料、结合时代背景,终究有所偏差。因为了解到很多五七中学改名是在文革后,未曾想借助“东风”,但是我十分赞同校友的说法。
          此外,写作本文时,因是独立完成,并未求助、求证老校友关于一些细节问题(更多的是此时不便惊扰太多人)。很多是借助资料,还有很多是日积月累收集下来的,比方说,以前听首届及后届校友讲述。
          关于校名问题,本文发布后,还得到了其他一些校友的回应以及帮助。经与两位跟前辈年龄相仿的校友确认,1974年学校就已经叫做“芜湖县和平中学”了。此时焦点就缩小到1971-1973年时间段了。然后笔者辗转联系到那位首届校友,确认1970年初始校名无误,再问改名何时,告知次年(1971年)就改了。在我看来,很可能趁1971年1月批准“八社二镇”划属后,学校改名“芜湖县和平中学”的。
          但笔者推测终究不够严谨,为求准确,此问题许老最有发言权了。相信很快就会知晓细节。[已与许老确认是1971年改名为“芜湖县和平中学”。2023.9.25]
          再次感谢校友讨论、指教此问题。每一个要点都是笔者关心的,也是前辈关心的。
          另外学校教职名单今天已经发布,如有遗漏,敬请告知增补。深表谢意。

  2. 和平中学-怎么能不怀念呢?那里有我无忧无虑的童年、那里有最真挚的同学朋友、那里有可爱可敬的启蒙老师,那里是周杰伦歌中的”稻香”,承载着快乐、天真。从小学到初中,学校慢慢发展、不断变迁,一波一波地送走每一届学生。学校拆迁了,顿时有点不舍。我记得小学时大扫除在操场割草,我记得我们为了逃避午休提着箩筐出去倒垃圾,我记得从家里带的老式饭盒拿去食堂加热,我记得三五好友在操场上玩耍打闹,我依然记得很多很多那些永远封存的快乐童年。

    • 句句扎心,时光易老心未老。仗剑天涯,源于和平中学点滴教育。爱是生命的全部,爱是万物延续的开始。树高千尺不忘根,知根知底活水来。′

      • @唐兵军:井深万丈思水源,人若风光不忘恩。大抵说的就是校友之情怀,校友说的很对,时光易老我辈心未老。爱同学、老师、爱母校、爱家乡,人之常情。感恩之心,则实属难能可贵。
        祝校友工作顺利,事业有成!

    • 同学有情有义、情真意切,往事历历在目,点点滴滴、言语之间,无不透露着对母校的热爱、对童年的怀念。然而,现如今,物是人非、往事不再,过去了的再也回不来了。虽如此,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母校,感恩母校、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导。当然,我们更不会忘记家乡。
      同学文采很好,如有可能,欢迎投稿,写出更多,让我们广大校友共同回味那美好的岁月时光。

  3. 国家一再强调振兴乡村!可当地政府却在表象地消失乡村……所谓拆乡并镇!建设新农村?!!掏空了乡村教育资源,乡村学校🏫老师越来越少,学生越来越少……表面上是家长把孩子都送去了县城念书,实际是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去县城念书……

    • 在《乡土中国》中,费孝通写道:“从基层上看去,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。”是的,中国人的根在乡村。往上数三代,多数来自农村。曾经,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一幅幅优美宜人的田园图景,印在一代代国人的记忆里。现如今,却是另番景象,有的村庄十室九空,甚至断壁残垣,不禁让人唏嘘。
      谈及“振兴乡村”,非一言两语可叙尽。然及乡村教育,也许一开始国家的初衷是好的,城镇化后使农村孩子享有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。实际情况是有些负面影响,加速了农村的衰败。如何再让乡村焕发新生,需要国家层面破解难题。
    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碾压一切,或许你我、我们的母校就如同沧海之一粟吧!

  4. 我现在是一名导游,我现在在大连带旅行团。看完全片真的就泪目了。和平中心小学是我的小学。和平中学是我的初中。我的童年时光都是在里面度过的。九年的时光对我的影响很大。从小小的乡村走向世界,没想到成为了无根的游萍。它来过,它辉煌过,它走了,但它还活在我们的记忆里。希望老师们都有一个好的归宿。

    • 校友你好,感谢牵盼母校。你的心情我非常理解,感同身受。母校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,她教给我们的都是做人、做事的基本素质,永远不会过时,不论时代如何变化。
      母校虽然消失了,但只要我们心中不忘,她就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,那片热土也永远在那里。同学对母校的情意,饮水思源,缘木思本,如是如斯。关于老师们,据了解,主要调到了沚津学校、红杨中学/小学、西河学校、东湖学校去了,个别调到了南湖学校罗福湖校区、花桥学校、湾沚一小。
      最后祝工作顺利,生活顺心。有空回来看看。

  5. 我们在学期间,经历了汤家海和花玉金两位校长,难的,不过现在农村人都流向城市了,被撤销也是必然的,寒门再难出贵子了!

    • 的确,城镇化速度太快。即使今年母校不被撤销,能坚持几年、能否坚持到本年代末,最后发现过于乐观。如果单纯地怪罪有关部门,可能有失偏颇,但母校的确被按了快进键,一步到位,走向消失。我们学校也不像网上报道的偏远的、大山里的小学,即使只有几个学生仍得以存在,我们的学生要被赶着去其他较远的学校上学,最好是能去城区,这样“皆大欢喜”,唯独可能有些家庭不得不承受“难以承受的压力之重”。
      现实是残酷的,城镇虹吸农村资源,温铁军早已指出。城镇之于农村如此,城镇与城镇间、城市与城市间更是如此,到处抢资源。
      “寒门出贵子”,古往今来,一直都不是容易的事,现如今可能更难。但不管时代如何风云变幻,奋力拼搏、锐意进取,相信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,但那要走的路,路途之坎坷、艰辛,更是加倍了……

    • 校友话语虽简短,但对我和中情意绵长、厚重。母校培养了我们,教会了我们太多。三年的时光虽说也不算太漫长,但回味起来,如甘如饴,回味无穷。母校对我们的影响伴随我们一生,感恩母校,感恩老师们!

  6. 感谢作者,为我和平学子理清校史脉络,更让我们知道了,我们来自哪里!

    • 犹记七年之前,董总以实际行动向母校表达感恩之心,捐赠、奖励学校师生,我在百里之外也曾听闻。董总是我校友的楷模,“仁以知恩图报为德,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”,特别是在这个普遍功利化的时代,始终对母校念念不忘,我个人十分敬佩。
      同时,我也非常羡慕校友,反哺母校,能为母校发展做贡献。今,即使我辈保持念想,也很难有机会了。
      至于此文,能为母校写点东西,荣幸之至,但谈不上大贡献。学校虽消失,但校史可以让我们感悟底蕴、传承文化,可以凝心聚力,可以继往开来。我们始终也不会忘记我们来自哪里。

  7. 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,学校被拆就被拆了呗,从古至今,欲谋大事者,必先要朱杀一批判逆着,斩草还先除根,才能得稳民心,得稳军心,湾沚区教育局也一样,采取强硬手段,为了稳住教育市场,稳住教育人气,稳住教育人流,牺牲和平中学小国的利益,换取教育界的商密呗。
    一个人成功与否,主要看运气,教育第二,教育局做法虽然偏激了点,但是教育局也是为了谋求教育的套路,让更多的人加入这个套路里来,才更好玩,为了让几个人单独玩教育套路,浪费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没有长远眼光,损人不利己事情,所以才决定撤和平中学。

    • 看看政府网站才发布出来的《芜湖市湾沚区CN-01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》就不难理解了,南湖印、棠樾湾西侧地块的规划方案已经出来,届时再新建两所小学、一所初中。世纪之光小区北侧的丰山学校也已经开工建设,2025年投入使用。这些学校的人气哪里来,显而易见。
      和平中学的被撤销,不是首例、个例,这是目前全国农村中小学的现状或者说是未来的结局。时代的确在发展,也能理解,但是仍然觉得这么一所历史悠久、人才辈出的老牌中学消失了很是可惜。但凡是校友,定当理解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